多宝体育官网网址

历史文献 《津市市》——1989年前工业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24 来源:多宝体育官网网址

  历史上,津市是湘北水运交通中心,也是澧水流域、淞澧平原的商业重镇。随着商业繁荣,陆续有手工业兴起。开始是为水运、渔业服务,有木船修建,渔具制作;相继是为附近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有纺织印染,铁木制造,建材砖瓦,酿酒熬糖及粮油加工。当时,手工业只是作为农民副业,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摆摊设点或走街串巷,不拘于一定的形式。

  清末民初,沿海城市及各大中城市倡办实业之风吹到津市,初具规模的专业手工业作坊和私营工厂相继出现。1908年,津市人龙子成等在汤家巷创办津市惠中纺织公司,下设铁机科、木机科、毛巾科,生产各种布匹、毛巾,后由福音教会接办,改名信生染织厂,有工人120人。据《九澧共和报》民国元年(1912年)11月10日第10版载九澧近闻(湖南省图书馆收藏),津市人口正户1500户,附户1410户;有店铺723户,其中各项(消防)危险物店铺,鞭炮店13户,铁铺15户,铜锡铺23户,柴炭行12户,油榨坊12户。

  1916年,有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津市分销经理宁波人殷仁卿邀集津市商人徐振岳、湖北商人龚树堂集股银元2万元,在津市组织昌明电灯公司,设厂发电,供应照明用电,当时在湘西北尚为首创,且有一定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民族工业一度兴旺,受其影响,一些抱着实业救国的人士在津市兴办工厂。

  1922年,大庸人熊兴馄随部队来津市,与商人金大用等集股筹办九澧民生工厂,设机械、纺纱、织布、织袜四科。1923年,湖南陆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兼澧州镇守使唐荣阳在九澧民生工厂基础上发起组织九澧第一贫民工厂,分男、女2厂,有染织、缝纫、织袜、纺纱、竹工、编织、织布、化工、藤器等科。产品有布匹、呢绒、服装等数十种。

  1924年,贺龙继任澧州镇守使,兼任该厂名誉董事长,改名九澧平民工厂,资金得到补充,业务得到很大发展。该厂先后投资银元10余万元,历时21年之久,职工最多时达600余人,产品花色有90多种。九澧平民工厂主办人员,历年均由津市驻军长官委任,后取得湖南省建设厅认可,厂长由省建设厅给予委任状,并由省建设厅每年发给津贴费银元7200元。这是津市第一家带有官办色彩的工厂,创办之早,规模之大,不仅在澧水流域,而且在湖南各县市也是少有的。其他的还有1922年开办的津市军械修理厂及1923年从外地迁来的胜昌机器店,以修理机械为主,兼营袜机、压面机制作。

  1932年,湖南省棉业试验场在津市开办湖南省最早的唯一动力轧花厂——津市轧花厂。

  1942年初,浙江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其时,日军进犯浙东,浙江铁工厂停工疏散,经地下党组织批准,李群和高培勋、贾劲生等一批党员转移湖南。

  1942年冬,在津市创办新华弹棉机制造工厂,以修理、制造弹花机作掩护,从事地下活动。这是津市第一家由组建的企业。

  1949年以前,津市的工业公司,可为三类,一类是私营企业,如昌明电灯公司及较多的手工业作坊;一类是官办性质的企业,如津市轧花厂等;一类是组建的企业。据1949年工商调查记录,工业行业有电力、纺织、化工、机械等43个行业,工厂和作坊861户,工业总产值折合人民币约100万元。津市工业逐渐萌芽。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政府一方面进行民主建政,一方面全力恢复生产。1949年,市人民政府接收津市轧花厂,继续棉花加工业务,为支援前线服务;私营美丽肥皂厂、正光肥皂厂、强华肥皂厂相继开业。

  1950年,沙市复兴烟厂迁来津市,与政府合办公私合营澧津烟厂,生产机制香烟(是湖南省最早机制卷烟的厂家);津市新华弹花机厂资产移交人民政府,改为公营;兴建南岸皇姑山米厂,同时采取以工代娠生产自救的措施,先后办起了贫民自救染织厂、军烈属工厂、洗棉厂、织布厂等加工性企业,并鼓励各私营手工作坊及个体户复工开业。1950年底,津市手工业有41个行业、959户开业生产,其中最大的是染织、针织业,有144户。

  1951年,津市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以加工定货方式扶持工业生产。先是接受订货的行业联组领料,分户生产,分别结算加工费,以后逐步改为集中生产,统一结算。

  1952年,津市公私合营澧东机制油厂、公私合营澧南粉厂建成投产;私营联户组成津市康乐酒厂、新新五金电池厂和制索生产合作社,私营工业和个体户由894户增至1046户。

  1952年,津市工业总产值741万元,比1949年增长6.41倍,“一五”时期,在总结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生产自救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贯彻执行“发展主体,改造两翼”的方针。一方面优先发展国营、地方工业,扩大原新华弹花机厂改为新华农业机械厂,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改良农机农械;扩建机制砖瓦厂,为当时津市及澧水流域和湘鄂边境县市建设提供建材;扩大轧花机厂;改组扩建国营津市酒厂、湘航木船修理厂等。另一方面实行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推行手工业合作化。将手工业805户2571人,其中个体户768户2021人组成36个合作社、29个生产供销小组,从而聚集资金30万元;对24户私营工厂、从业人员546人、资产43.2万元做改造。其中进入国营的5户,改为公私合营的10户,并入公私合营的3户,转入手工业合作社改造的3户。至1957年底,津市已有地方国营工业公司9家;年工业产值达627万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3%;比重较1952年的15.2%上升了25.1%;固定资产总值达91.8万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的55.6%。

  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10万元,较1952年增长104%。生产的基本的产品有电力、皮辊轧花机、老虎钳、螺钉、元丝、食用植物油、棉布、毛巾、背心、袜子、蜡纸坯、电池皮纸、电池、灯头、肥皂、猪鬓、砖瓦、白酒、糕点、粉丝等20多种,初步奠定了以地方国营为主的工业生产基础。

  “二五”时期,津市市人民委员会会同省人委选厂规划工作组,根据市区北岸地面标高低、易受水害,而南岸地势较高、依山傍水、交通方便等情况,决定以南岸窑坡渡为中心规划津市工业,规划工业用地139公顷,生活居住用地151公顷,工业项目共37项,其中省地项目19项,市属项目18项;从行业分,有机电7项,化工4项,纺织7项,食品3项,其他3项;从速度上分,1958——1959年上马22项,1961——1962年上马15项。

  在工厂选址方面,凡用水、用电、用气及原材料供应上有协作关系的,都注意加以组合协调;同时注意少占农田、节约用地。对于生活区的安排,一方面照顾工人上下班的方便,一方面考虑到风向的影响,采取与工业区平行的方向,工厂与生活区保持一定距离。

  “二五”时期,先后创办了津市缫丝厂、造纸厂等轻纺工业,扩建了电厂、机械厂等一批基础工业,同时号召“全民办工业”,涌现各种各样的形式的街道工业公司31个,从业人员1468人,聚集资金48万元,这批街道企业中有蚊香厂、造漆厂、鞋厂等,后来发展成了津市的骨干企业。

  至1957年末,津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539.84万元,比“一五”初期增长将近2倍。“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9.5%。三年经济调整时期,津市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省地部门“保、关、缩、并、减”的方案,决定缩短战线,压缩劳力,停办了化工厂、肥皂厂、陶瓷厂等企业,关闭了灯矿轮厂、阀门厂等企业,地方工业公司由22个调整为19个,手工业社、组由84个调整为40个,全市工业职工由1962年的6756人减少到1965年的5145人,工业总产值由1962年的2107万元,1965年回升到2465万元。通过调整,达到了减人增产、充实提高的效果,津市的工业得到了巩固。

  “”时期,津市的工业曾一度受到冲击和破坏,但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排除干扰,尽力减少损失,并且争取新建和改建了一批项目,先后有湘澧盐矿、湖南拖拉机厂在津市建成投产,新建津市无线电厂、津市绢纺厂、电子管厂,恢复日用化工厂,改建津市食品化工厂为味精厂,螺钉厂分设无线电标准件厂,津市机械厂(新华工厂)“母鸡下蛋”分立出津市机床厂、津市机修厂(后改名津市油泵电机厂),津市丝绸厂按专业化分工分建津市绸厂,津市缫丝厂、津市丝绸印染厂。

  至1976年,全市有工业公司139个,其中镇属工业135 个,省地企业4个;镇属工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5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包括街道社队企业)共100个。主要工业产品110种,其中支农产品有拖拉机、旋耕机、轧花机、农用拖车等;机械产品有工具磨床、平面磨床、车床、油泵电机、夯土机、皮革机械等;电子科技类产品有电子管、电力载波机、硅元件、紧固件等;食品产品有食盐、味精、饮料酒、奶粉等;纺织产品有厂丝、绸缎、绢棉球、绢丝纺、睛纶毛线、床单、棉布等;化工产品有元明粉、油漆、橡胶三角带等;轻工产品有机制纸、电池、猪鬓、蚊香等;并有白厂丝、蚊香、猪鬓、帆布箱、夯土机、油漆刷、凤尾菜等18种产品出口。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65年工业总产值增加3倍,实现利税1613万元,为1965年的8.67倍。“三五”计划期间,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2.09%。

  1977年津市日用化工厂建成酶制剂生产线,为我省微生物发酵工业增添了新品种。1978年,津市蜡纸厂生产卷烟纸。这些适销对路新产品的批量投产给津市的工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在1978年末,工业产值达1.61亿元,比1975年增加75%,拥有各工业公司117家,职工近2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8047元/人,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5.5%,横跨澧水两岸的工业布局和南岸新型工业区已基本形成。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实行“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推行厂长负责制,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者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给津市的工业带来了极大活力,出现了空前的兴盛。工业总产值在短期内上了两个台价,1982年超过2亿元,1986年越过3亿元(30942万元)大关。1987年末,工业总产值达34534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2.6%,工业职工占全市在职职工的60.58%以上,已形成了以食品、纺织、轻工、化工、机电为支柱并各具特色的工业格局。有一批在湖南以至更大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和在各自行业中居领头羊的产品。

  按照优特型、立体式、多层次开发的路子,从生产基地、行业中心、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四个层次,初步建成了湖南全省的制盐工业基地,湖南省比较完整的丝绸工业基地,湖南全省顶级规模的氨基酸工业基地和澧水流域造纸工业基地;形成了全国蚊香行业最大的蚊香生产公司集团和技术开发检测中心,湖南全省的酶技术开发中心,确定把湖南车桥厂、蚊香厂、酶制剂厂、味精厂、猪鬓厂培植成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缫丝厂、绢麻纺织厂、造漆厂、螺钉厂、制革厂、造纸厂、香料厂、甜叶菊糖厂培植成在全省同行业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发展了食盐、味精、糖化酶、甜叶菊糖、厂丝、绸缎、蚊香、猪鬓、卷烟纸、双胶纸、节煤炉、油漆、芒硝、水杨醛、十吨半挂车、汽车车桥总成、夯土机、电力载波机、木螺丝、无线种在全省领先以至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拳头产品。

  津市的工业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内市场已产生了相应影响,并且通过多层次的优势积累,正在形成和转化成整体经济优势,工业进入到战略发展阶段。


 咨询服务热线:13839285558




版权所有:多宝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 DB体育官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