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金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上交所递交招股书,对盐行业的发展形态趋势及面临的机遇与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
按照用途分类,盐可分为食盐和工业盐等。食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工业盐是化学工业的最基本原料之一,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基本化学工业基本的产品中的盐酸、烧碱、纯碱、氯化铵和氯气等主要是以工业盐为原料生产的。工业盐根据用途可分为两碱用盐和小工业盐,两碱用盐是两碱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大多数都用在烧碱、纯碱的生产制造;小工业盐是除两碱用盐以外的工业盐,主要使用在于漂染、制革、冶金、制冰冷藏、陶瓷玻璃、医药等行业。
盐作为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下游客户主要以两碱化工企业为主,两碱用盐约占中国工业盐的85%。
烧碱为氯碱工业核心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产生氯气、氢气等副产品,氯碱产业衍生品种类众多,包括高纯盐酸、工业盐酸、聚氯乙烯(PVC)、次氯酸钠等。烧碱是一种国民经济基础性化工原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大多数都用在生产纸浆、氧化铝、肥皂、染料、水处理等。2022年我国烧碱产量为3,980.50万吨,较2017年增加615.30万吨,增幅为18.28%,主要原因为下游氧化铝、粘胶纤维、造纸等行业需求量增加。
纯碱也叫苏打,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按其密度和堆积的不同可分为轻质纯碱和重质纯碱。重质纯碱主要用来生产平板玻璃和光伏玻璃,而轻质纯碱用途广泛,大多数都用在化工、冶金、国防、纺织、印染、食品等。2022年,我国纯碱产量为2,920.20万吨,较2017年增加243.10万吨,增幅为9.08%,主要系光伏玻璃对纯碱用量增加所致。
根据工业盐制纯碱、烧碱的化学反应关系进行折算,生产一吨烧碱需要工业盐约1.46吨,生产一吨纯碱需要工业盐约1.10吨,且两碱行业中工业盐消耗量约占整体工业盐消耗量的85%,因此通过两碱行业产量推算我国工业盐行业消耗量如下所示:
由上图,随着我们国家两碱行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盐消耗量逐年上升,2022年工业盐整体消耗量预计达到1.06亿吨左右,同时叠加我国对食用盐以及饲料盐的需求量,我国整体盐类产品需求量巨大。
根据中国盐业协会数据,2011年至2020年,我国原盐产能由9,855万吨增长至12,000万吨,平均年增长2.42%。近年来,我国原盐产能增长幅度趋缓,主要系海盐受土地面积萎缩的影响,产能慢慢地减少,原盐产能增长大多数来源于于井矿盐。
随着国内对工业盐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增加,我国自海外进口的原盐也有所增加,2022年进口原盐942.74万吨,较2021年增长87.43%。
目前,我国制盐企业呈现“多、小、散、弱”的特点,行业集中度不高。为了遏止制盐行业的无序及盲目扩张,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将“100万吨/年以下北方海盐项目、新建南方海盐盐场项目和60万吨/年以下矿(井)盐项目”列入限制类,将“单套10万吨/年以下的线万吨/年以下的北方海盐生产设施、利用矿盐卤水、油气田水且采用平锅、滩晒制盐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与装置以及2万吨/年及以下的南方海盐生产装置”列入淘汰类。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环保不合格的小盐场将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制盐企业通过兼并、改造中小型盐场,淘汰落后设备,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盐业企业。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目前海水盐溴联产工艺仅提取了海水中钠、钾、溴等常量成分,未提取海水中的稀有元素。未来,随国家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海水中其他元素的提取效率将会提高。
除加强对海水稀有元素的提取外,提高海水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海水淡化采用电渗析、冻结、蒸馏等工业方法直接将化学元素与淡水分离,能够大幅度减少滩晒占用的土地资源,节约卤水资源,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革新工艺,将海水综合利用提升到新高度。对于海盐、海水提溴等生产企业来说,海水淡化可提升产业链效率,未来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开发行业将必然向海水-盐-化工全链条发展,海水淡化是未来海洋资源利用的关键一环,目前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淡化工艺、淡化材料等不断实现革新突破,未来海水淡化将成为海水综合利用的又一重要环节。
我国盐资源分布广,但分布极不均衡。原盐按照来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矿盐三类;我国原盐分布区域化很明显,形成了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的生产格局。两碱行业等下游产业对原盐资源及能源的依赖程度高,造成部分地区在发展时面临产销衔接困难的问题。
对于国内井矿盐企业来说,其关键设备、自动化控制等装备水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制盐企业存在差距;对于湖盐企业来说,其生产则受运输条件限制,无法完全发挥资源优势,盐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个别盐湖存在无序开采现象;对于海盐企业来说,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目前盐溴联产工艺仅提取了海水中钠、钾、溴等常量成分,未提取海水中的稀有元素,因此对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企业仍需逐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