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酮醇这类有机物在水中分散形成稳定体系,无论是溶解了后形成的稳定溶液,还是乳化了后形成的乳浊液或胶体,都要经历水对醛酮醇的
先说溶液。一般能和水形成稳定溶液的醛醇酮,都是能够和水形成较强氢键的分子。在溶剂化的过程中,往往是这类分子顶替了在水团簇中的部分水分子,和其他的水分子共同形成了基于氢键的水团簇。
加入盐后,溶液内的电解质浓度变大,氢键强度减弱(按目前报道,阴离子对氢键影响要大于阳离子,这还在于阴离子和水分子结合力要小于阳离子和水分子的结合力,且阴离子的半径大,带电密度低,对水分子的束缚力小,所以阴离子和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要比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要小,因此,阴离子水合层中的水分子运动强,OH的振动频率增加,氢键强度就减弱了),对于依赖氢键溶剂化的醇醛酮来说,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它们的溶剂化程度会开始降低。而且,阳离子在水中强烈的溶剂化,高浓度的阳离子要与醇醛酮竞争溶剂化,这也造成了醇醛酮的溶剂化程度的下降。而溶剂化程度下降就意味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下降,当这个作用力不足溶质分子内的作用力时,就导致了溶解于水相中的有机质析出。
刚才说的是溶液,对于胶体和乳浊液而言,能形成这一类介观结构的醇醛酮往往是烷基长链或者是芳香醛酮。那么这一类物质在溶剂化的时候,会形成一系列复杂的乳液和微乳液结构。在这些微乳液和乳液中,不溶或微溶于水这部分醇醛酮,形成了各种胶束或胶核。这些胶束(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里,有机物应当是形成的O/W微乳液)或胶核的外层,都存在着一层紧密吸附的水,通过偶极作用形成一层紧密吸附的水化层,再在这一层外吸附一些水,形成第二水化层。这两层水化层就等于无机胶体中的stern层和扩散层。
加入盐后,部分水合离子会扩散进入stern层,并且和胶束或胶核的外层发生较为紧密的作用。同时它们的反离子也被吸附在扩散层中。这时,随着盐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反离子开始无法向外扩散,即电解质对扩散层进行了压缩,使扩散层的厚度降低,同时反离子也进入紧密层。逐渐的,慢慢的变多的水合离子替代了原本溶剂化的第一水化层,同时也有更多的反离子进入了扩散层再到紧密层。对胶粒和微乳液而言,就会因为双电层压缩而斥力减小,最后彼此碰撞凝聚成新相,即盐析成油滴从水相中分离出来。
btw,当醇醛酮和水相的体积比接近,且该醇醛酮在水中溶解度较高时,这时候如果加入大量盐,就能获得比较有意思的双水相体系,虽然会导致两边都有醇醛酮,盐,水,但是彼此比例不同,常见的有异丙醇-盐水双水相体系。是萃取的好办法之一。
因此,醇醛酮是可完全被盐析的。那么,那些物质可以被盐析呢?广义上来说,加盐导致溶剂化程度下降的,或者能导致双电层压缩的,都可以算作是被盐析了。对于前者,比如说蛋白质水溶液,这样的一个问题中的有机组分,都能被盐析;而后者,最常见的应该是各种胶体的盐析与微乳液的盐度扫描,也属于一种盐析。另外,加盐有时候也会导致溶剂化程度的上升,这是所谓的盐溶作用,常见于蛋白质上。